世界华人钓鱼网

网站地图

海钓钓组钓线的分析及控线的探讨

世界华人钓鱼网   佚名  

海钓钓组钓线的分析及控线的探讨。近期留意到浮游矶钓中出现很多新名字,而对于新手来说,难免产生不必要的迷惑和误解.浮游矶钓一般情况下就是让整个钓组随波逐流,而忽视了掌握鱼的习性,观察和理解钓点环境等等基本的理念.控线在浮游矶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重点重复和提醒下大家,主要是调整钓组姿态提高效率的。

浮游矶钓是以浮漂带动坠钩(常见的是浮漂浮力大于坠﹑钩﹑饵重力之和),使钩饵悬浮并固定于水体的预定深度,在水下与目标鱼的泳层相平(钓棚),加上打入诱饵(打窝)的配合,在风浪、潮流、涌浪的冲击或人为作用力的干预下(控线),钩饵呈规律性运动状态,诱骗、逗鱼就饵上钩。

浮游矶钓中有待探讨的东西很多,很多大师级人物的钓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也应该自我思考,吸取、总结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摸索甚至寻找拓展适合自己的钓法。这里简单探讨下钓组钓线问题和控线技巧。

一套钓组应该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目标鱼的大小和矶钓环境来搭配:

1、线轮,其中泻力很重要,一般小于线钩拉力

2、矶钓竿,号数软硬不同,一定要掌握手中竿子的弹力

3、主线,一般带有颜色的浮水线,视觉上容易观察状态

4、子线,选用号数比主线小1——2号的无色碳线

5、阿波,水中,中通式啊波对于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吧,外挂式更利于减小风阻和快速更换等

6、咬铅,初学者很难理解这个小咬铅的作用,这里强调一下,咬铅的位置非常重要

7、钩,矶钓中一般选择脆质千又钩

整个钓组需要合理搭配,钓者根据自己的钓技恰当的掌控它,才能发挥一定的威力!

钓饵先行之重要性

[钓饵先行]是一种阿波钓法的基本理念,甚么是[钓饵先行]?在一股单一方向流动的水流中(即由面层至底层水流均向同一方向流动,这种情况出现在大部份矶钓环境下),假设这股水流由右至左流动,右方我们称之为[流头]而左方我们称之为[流尾],当我们将一勺南极虾诱饵打在右方[流头],这些南极虾诱饵将受水流带动由右方飘落于左方[流尾],那样是否钓饵因为有钓组牵制便不会由流头飘往流尾?

非也,只不过如果不加以控制,钓组将在水中不能伸展及不能呈现[钓饵先行]的状况,即是不能产生一种由上而下,由右[流头]至左[流尾],顺次序为——母线,丹锥/浮标,子线,鱼钩/钓饵的状态。为何[钓饵先行]是重要的?因为根据鱼类觅食生态,大部份鱼类均是逆流而觅食的,[钓饵先行]将会令鱼类觅食时最先遇到钓组中的钓饵而非其它,这种[钓饵先行]状态由水流将钓饵轻轻推送往鱼类口中较像无受钓组牵制之诱饵所以较不会令鱼类觅食时产生不自然感及戒心,也令鱼类觅食时拉动丹锥/浮标时阻力较低,如何产生[钓饵先行]之状态?

钓组打斜之重要性

[钓组打斜]同样是阿波钓法的一种基础理念,甚么是[钓组打斜]?[钓组打斜]是一种钓组在水中呈现的钓组状态,钓组在水中将呈现一种由上而下,由流头至流尾,产生一种顺序——丹锥/浮标,子线,钓饵/钓钩的适度打斜状态,为何[钓组打斜]是重要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因为视觉关系,有人认为鱼类因为逆流而觅食,如果钓组未能向流尾方向打斜甚至向流头方向打斜,鱼类吃饵时将会看见子线而放弃索饵。

作者对这说法的绝对性较为存疑,因为经常听见人说在钓场用2号子线鱼看见子线不吃饵,当转用较幼子线例如1.7号或1.5号子线时鱼看不见子线便立刻就饵了,我觉得难道鱼类就会分办子线的粗幼或者更与逻辑脱离的是鱼只看见2号子线而不能看见1。5号子线?如果两者都看见又为何吃饵?其实一条2号子线如果按照比例,就如一条船缆似的大麻绳放在我们的面前,就算换上一条爬山绳(1号子线),我们又岂会看不到?

个人认为鱼类是能够看得见子线的,不过它不会知道这是甚么(因为未经其它感官接触),而且它们的视力是可以察觉子线存在但又未能准确分办2号与1号子线的分别,它是由其它感官去知道子线的危险性的。我比较偏向另外两种说法,甚么是另外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鱼类侧线的感应,一幅适度打斜的钓组在水中被水流推动时所产生的振动波较少,如果网友有阅读本网同仁Kz君所写的鱼类生态文章,便会发觉鱼类侧线是十分敏感的,一条钓线经水流冲刷的振动波它是感觉得到的,既然侧线敏感而它又凭侧线可察觉子线存在,为何它又吃饵?那是因为记忆,粗的子线产生的振动波与鱼网产生的振动波相若,如果鱼类生活在捕鱼频繁的区域它们的记忆一定有这种代表危险的振动波的记忆,这也说明了一些区域多人捕鱼而少人作钓的区域鱼类也会挑线的原因。

至于第二种说法个人最为认同,那是因为鱼类觅食生态的问题,鱼类觅食时是采用吸入的形式的,它会靠近食物然后张开口将海水连同食物吸入口腔,如何最有效率?那就是逆着流鱼头向着流头方向而吸,这样便可以借助水流将食物推向口腔。

那样为何[钓组打斜]对这种觅食方式有帮助?第一,打斜将会令鱼咀首先接触钓饵,而水流又会将钓饵推向鱼咀,第二,在吸入钓饵时各位不要忘记钓饵是有子线连着的,如果钓组能向流尾打斜将会令钓饵较易吸入,如果钓组不是打斜鱼咀便要产生较大吸力才能将钓饵吸入,更甚的是吸入时必须要将吸力加大至可以将子线弄弯才能吸入,甚至饵未吸入咀部已踫到咀部,这种必需额外的吸力要求是很多鱼类均会察觉的,这样会令鱼类产生戒心而拒绝索饵。

这种说法某程度上也解释了较幼子线比较容易令鱼索饵的原因,因为较易吸入!但各位网友可以想想如果钓组能适度打斜,子线粗幼又是否首要索饵条件呢?请各位网友能自我思考,寻找自己的想法……。

一、重量张线: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母线的重量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提起钓竿,让母线离开水面,减低水面张力对母线的影响,同时因为母线离开水面时受到地心吸力的影响,母线重量将会集中于丹锥上作为支点,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无风或非常和缓的风,海面浪涌不大,水流由脚边带出或于矶石的咀位时由左后方或右后方带出。

晃诱配合

钓竿提起时停止出线,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故此钓手要不时将钓竿缓缓放下,同时间释出母线,这时丹锥将继续向前流动,钓组角度也会下降,之后再将钓竿上扬产生张线,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备注

这种方法是矶钓中尤其是港内矶钓中一种最常用的技巧,可惜的是,香港矶钓运动日趋蓬勃,但近年眼中所见香港非常少钓手会如此使用张线技巧,大部份钓手就算是无风的情况下都是将钓竿垂低贴近水面任由钓组飘浮,殊为可惜。

二、竿先张线(竿梢)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竿先的弹性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将钓竿伸出与水流方向尽量保持垂直90度——120度之间,打开线杯,利用手指轻按线杯制线及竿先的弹性轻轻拉紧钓组,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风流同向或风流平行异向,和缓至清劲的风,海面浪涌大中小均可,但因为竿先要能够与流带保持90——120度,所以只适用于矶际或矶石的咀位而水流非常接近矶际地由脚边带出或由左后方或右后方带出或横过(视乎钓竿长度)或者流速较慢而直接擦过本礁的本流钓场。

晃诱配合

用手指轻按线杯制线时,竿先将微微弯曲,如果是一支竿先设计优良(例如大部份的G牌矶竿),将会较容易感觉钓组拉紧的情况,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故此钓手要不时将手指于线杯放开,同时间释出母线,这时丹锥将继续向前流动,钓组角度也会下降,之后再将手指按杯制线产生张线,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备注

如果环境配合,这是控制性最高而又杀伤力最大的张线技巧,因为除了基本丹锥下沉的鱼讯外,掌握得好的钓手也可适时减低滞线或余线运用丹锥脉钓法(直感)同时把握鱼讯,也可随时透过手法控制丹锥乘流性及丹锥残存浮力(如何办到?有机会再谈)。香港很多钓手都主攻矶际至近场,所以如果遇到合适条件时一定要尝试。

三、风力张线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风力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提起钓竿,让部份母线离开水面,竿先必须视乎风速及风向作出适度的提升及指向合适的方向,这时母线将被风吹成一个弧形而向丹锥方向作出拉扯,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风流平行异向之时,吹和缓至清劲的风,海面浪涌影响不大,水流方向平行于岸际或于矶石的咀位时由左后方或右后方带出。

晃诱配合

钓竿提起时停止出线,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或者甚至被母线拖拉至下风位反向而行,故此钓手要不时作出道系修正并同时将钓竿放下,也同一时间释出母线,这时丹锥乘流性将会再度发挥而继续向前流动,钓组角度也会下降,之后再将钓竿上扬产生张线,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备注

这种方法是各种张线方法中最难掌握的,因为如果钓手控制不佳(有时却是刻意的),往往令整副钓组向后走,又或者令整副钓组飘离正确水流轨迹,所以钓手采用这种方法是要勤于作出道系修正及将钓组飘浮轨迹的误差计算在内,方能于采取张线技术之同时将钓组送往标点。但因为香港很多矶钓钓点都是必须于有风有流的情况下鱼群活性才比较高或者才有鱼群结集,故此钓手必须要掌握这种张线技巧否则于大部份恶劣环境下根本不能发挥阿波钓法的威力,否则便会像香港有些钓手一样未到必要时却采用竿先插水式,任由钓组随意飘流,中鱼犹如摸彩。

四、反拨潮(炒白位)张线: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反拨潮(炒白位)的力量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利用钓竿,将母线放于炒白位的外沿,利用炒白位力量向四周散发的特性拉紧母线,从而令处于潮目(夹流位)或离岸流的丹锥及丹锥下钓组拉紧,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风不是重点,重点是钓座必须有反拨潮(炒白位)带出,而反拨潮形成的冲目流与外围的离岸流相交形成潮目,便是一等一的钓位。

晃诱配合

钓竿保持指向反拨潮外沿,注意母线离开水面的长度,离水太多会受风之影响,离水太少则母线会受矶际浪涌之影响,此时与竿先张线技巧一样用手指按线杯制线时,竿先将微微弯曲,如果是一支竿先设计优良将会较容易感觉钓组拉紧的情况,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故此钓手要不时将手指于线杯放开,同时间释出母线,这时丹锥将继续向前流动,钓组角度也会下降,之后再将手指按杯制线产生张线,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备注

这种方法是标准潮目及离岸流狙击手法的必要技巧,如果环境符合通常都是一个极佳

五、母线张线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母线的乘流性(或水阻)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需要做的技巧是利起钓竿竿先的弹性左右舞动(在日本这种技巧叫“尖弹晃”),让母线离开水面,然后蛇形地摆放于流头,利用水面张力及阻力对母线的影响,从而大幅减慢丹锥上母线乘流性藉此减慢丹锥乘流速度,达到拉紧钓组及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清劲至强烈的风,海面浪涌中至大浪,水表流向飘忽不定

晃诱配合

采用这种方法钓手对钓组的控制度很低,所以根本没有相关晃诱配合。

备注

这种方法是香港矶钓中很多钓手教导新手的一种方法,还美其名为“圈竿圈线”,但这种张线技巧根本与真正的[圈竿圈线]技术发明者台湾的李嘉亮先生所发明的技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李嘉亮先生所发明的圈竿圈线是一种活化丹锥(尤其是藻饵钓中长标钓法)乘流性的一种突破性概念,钓手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

而这种“尖弹晃”,只是一种将线蛇形摆放在水上任其自由飘流的一种简单道系修正/张线技术,所以如果再有钓手讲及圈竿圈线技巧,请先弄清楚是否就是李嘉亮先生所发明之圈竿圈线技术,以免蒙混了读者,也曲解了原创者的理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补购回前百多期过期但不过时的moban5源码杂志细看其中玄妙)。说回这种尖弹晃技术,本人觉得对钓组的操控性太少,如非必要,并不推荐使用。反而于道系修正技巧中用来修改或延长丹锥轨迹时较有用也较常用到。

六、拉扯张线: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直接拉扯母线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只需要将钓竿拉往心目中方向,从而将浮波拉后而因为浮波下钓组乃枳饔?钓组将作出伸展及打斜。

环境配合

无风无流的情况下,或者钓手想刻意将钓饵大幅度上扬时采用

晃诱配合

采用拉动停止,拉动——停止的节奏,令钓饵产生上扬——下沉,上扬——下沉的节奏。

备注

这种方法在矶钓中主要是针对一些波平如镜的黑鲷内湾位钓场时使用,钓手通常是将钓组远投,然后不停按节奏慢慢拉往脚边,从而激发起黑鲷的食欲,但如果钓场无风无流,鱼的活性将会降低,采用这种技巧将是无办法中之办法

七、丹锥张线

基本技巧

这是利用多一颗不同乘流性的丹锥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钓手需要做的只是配上多一颗乘流性较低的丹锥,藉以从后方侠徘胺降牡ぷ?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环境配合

任何情况。但钓场最好有起码之流速。

晃诱配合

没有绝对方法,因为钓手是采用器具去帮助张线,但其实某些情况下钓手仍然要采用上述六种张线技巧去辅助,届时钓手便需要用到相关之晃诱技巧。

备注

这种方法严格上来说是一种属于关西的钓法多于属于德岛县的钓法(虽然早从日本钓手若松敬竿先生的年代已带出双丹锥概念,但阿波钓法张线技巧是一种技术,而从关西方面成熟发展的二段钓组却从器材方面出发去解决问题,这样张线技巧就变成主要环绕着器材配合而非单单操控手法

当然二段或双丹锥钓法的操控也是一种绝高的技巧(例如我的队友Team Isomer - Alvis就是一个专研二段及双丹锥钓组的钓手,他对双丹锥钓组的运用就有一些是我并没有深入涉猎的),所以双丹锥钓法是需要另立课题作出讨论的,故此请恕本人因为未能涉猎各种技术,不能作出太深入意见。

视频 技巧 入门 渔获 社区 饵料 路亚 海钓 渔具 资讯